生活就在此时此刻,就在当下的故事_益智故事生活就在此时此刻,就在当下完整版简短
生活就在此时此刻,就在当下
“生活在别处”是一种虚妄的追寻。“别处”的生活永远值得我们去追寻,然而,它却是不真实的。“别处”仅仅是用来调剂“此处”的,真正的生活不在“别处”,而在“此处”。生活就在此处,就在眼前,就在此刻,就在我们手里。慢慢走,浏览一路的景色,不为别的,只为“生活在此处”。当你有选择的时候,不是选择正确的,而是选择不让你懊悔的。昨天已经成为历史,翻过了就无须再遗憾;明天尚未到来,尽管它充满着无限的可能,毕竟依然个未知数。已往如何痛苦,未来如何美妙,都不是最主要的。珍惜属于你的每一个明天,用心地过好每时每刻,因为生活在此处,在此刻,在当下。
19世纪,法国天才诗人兰波创造了“生活在别处”这句话;20世纪,捷克小说家米兰·昆德拉把这句话弄得世人皆知了。
“生活在别处”是一种虚妄的追寻。“别处”的生活永远值得我们去追寻,然而,它却是不真实的。每个人都向往着“别处”的生活,其实,“别处”仅仅是用来调剂“此处”的,真正的生活不在“别处”,而在“此处”。
有位帝王穷尽毕生精力,终于称霸世界,但他也老迈于病床了。两个孙子在床前嬉戏,其中一个问:“爷爷,您现在最想做什么?”
帝王望着窗外一望无际的版图,悠悠地说:“让我带你们俩在夕阳西下的海边,散步五分钟,这辈子我就满足了。”
帝王在人生迟暮时终于晓畅了“生活在此处”,遗憾的是,他晓畅得太晚了。谁能在当下的生活中满足,并享受其丰盈的蕴意,谁就是有福之人。无论“生活”在什么地方,追寻和安享都只是一种方式,最主要的是生活本身。
对我们每个人来说,自己的“此处”便是他人的“别处”,是他人憧憬和向往的地方;在他人眼里,你的“此处”很美,但你却浑然不觉,或根本不懂得去珍惜。
这是因为我们总习惯以自己的想象去描述别人的生活,但当“别处”成为“此处”时,逐步就会失去当初的感觉,继而厌倦,又想寻找新的“别处”,永无止境,永不满足。其实,生活就在此处,就在眼前,就在此刻,就在我们手里。慢慢走,浏览一路的景色,不为别的,只为“生活在此处”。
花开不是为了花落,而是为了开得更加灿烂。人生是一个历程,而绝不只是一个终局。如果然的让你一会儿就得到你想要的那个终局,而让整个历程不复存在,你会愿意吗?
我们总是理想着过自己理想中的生活,这本身也许并没有错,但如果过于执着于未来,而为现实苦恼,那就违背了自己的生活,我们的一生就注定只能在埋怨、牢骚和不如意中度过。
明天将要发生的一切,我们谁也无法改变,所谓远虑大多数时候是在杞人忧天,于事无补。你现在就生活在此处,而不是遥远的“别处”;你就生活在此时此刻,而不是未来的任何一个时候。
印度有位闻名的哲学家,迷倒了不少女人。一天,一位年轻的女子敲门说:“让我做你的妻子吧!错过我,你就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!”
虽然哲学家很喜欢她,但他仍回答道:“让我考虑考虑!”哲学家用他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,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利益与弊端辨别罗列出来,才发现优劣均等,真不知该如何抉择。他陷入了长期的苦恼中。最终,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:人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时,应选择尚未经验过的那一个。
于是,他来到那个女子家里,对她父亲(father)说:“你的闺女(daughter)呢?请你通知她,我考虑清楚了,我决定娶她为妻!”
女子的父亲冷冷地回答道:“你来晚了10年,我闺女现在已是3个孩子的妈了!”两年后,哲学家抑郁成疾。
临死前,他将自己所有的著作丢入火堆,只留下了一段对人生的注解: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,前半段的人生哲学是“不犹豫”,后半段的人生哲学是“不懊悔”。
人生是一道多项选择题,有无数个选项,就如同站在一个网状的路口,选择这条道依然那条道,向左依然向右,每一种选择都对应一种结果,你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就得面对什么样的结果。人生的考卷上严禁使用涂改液,也不许可使用橡皮擦。当你有选择的时候,不是选择正确的,而是选择不让你懊悔的。
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,不熟悉的地方有陷阱;熟悉的人只看到瑕玷,不熟悉的人全是优点。我们总是理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,而不去浏览明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。我们都中了兰波和米兰·昆德拉“生活在别处”的毒。
人这一生就如同跟睡觉(sleep)一样,“眼睛一闭一睁,一天就已往了;眼睛一闭不睁,一辈子就已往了。”人生不过3万天,不要再在“生活在别处”的虚妄里浪费时光了。不要老惦念明天的事,也不要总懊悔昨天的事,而要把精力聚集在明天要干什么上。
昨天已经成为历史,翻过了就无须再遗憾;明天尚未到来,尽管它充满着无限的可能,毕竟依然个未知数。已往如何痛苦,未来如何美妙,都不是最主要的。珍惜属于你的每一个明天,用心地过好每时每刻,因为生活在此处,在此刻,在当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