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亲情散文 > 正文

彭宏清--一碗汤与一勺汤

2021-12-24 12:09:38 来源:永基文学 点击:16

●彭宏清(安徽)

 

 

周末逛街,时近黄昏,已是饥肠辘辘,路过小杨生煎,我便不假思索地推门而入。

 

店内,香气阵阵,扑鼻而来。我点了一个“双拼”和一碗咖喱鸭血汤,端着餐盘,放眼餐厅,座无虚席。尽管如此,我的目光还是不停地搜寻着。“哎,来这儿坐吧!”我循声望去,一位老妇人正起身朝我招手:“没位子了,到这儿来挤挤吧!”她弯着腰将自己的餐盘向右挪了挪,身子也朝长椅子的右边挪了挪。见她一脸真诚,我一边连声道谢,一边顺势放下餐盘。

 

老人古稀之年,一身大红外套,花白的短发微卷着,眼角留下了深深的岁月痕迹,显得格外慈祥。落座之后,我便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小杨生煎包。突然,老人停下筷子,目光炯炯地瞅着我:“你与我女儿倒有几分相似。”

 

“是嘛?”我抬起头微笑着回应,“女儿如今在哪儿呢?”

 

“很远呢——”老人叹了口气道,“如今在国外工作。”

 

我放下筷子,静静地看着她:“您的女儿一定很优秀!”

 

“是很优秀。”老人仰起的脸上掠过一丝骄傲,转瞬又低下了头,“只可惜一年都难得回来一次。”

 

“哦?”我一时语塞,喝了一勺汤。

 

“你也喜欢咖喱鸭血汤呀?”

 

我点点头。

 

 

 

“我女儿最爱喝这种汤。”老人用餐巾纸擦了擦嘴角,脸上漾着幸福,“以前,女儿在本地工作,时常回来看我。每次回来,我们都会到这家店来,她总要点这种汤。”

 

“哦。”我点点头。

 

“我能尝一尝你的汤吗?”老人恳求道。

 

我一脸尴尬,不知所措。几十年来,只有父母、孩子、爱人会从我的碗中取食……

 

“就一勺!”老人盯着我手中的勺子,眼里盛满了信任。

 

我红着脸,舀了一勺汤到老人的餐盘里。

 

老人小心翼翼地将餐盘倾斜着,噘起嘴吮着汤水,笑盈盈地砸着嘴:“好喝!以前,我女儿喝这种汤时,总是先舀一勺让我尝尝。”

 

我又举起勺子,意欲再舀几勺给她。老人连忙摆手示意:“够了!够了!我已吃饱喝足了,很开心。”

 

我盯着绿莹莹的咖喱鸭血汤,不禁想起网上曾流传的一个说法:“一碗汤的距离”,大致的意思就是父母炖个汤,端到孩子家时刚好能喝,近了太烫,远了太凉。可见,“一碗汤的距离”是两代人保持的最优距离。住得过近,两代人因观念不同,会让家中平添矛盾;住得过远,双方又会有一些担心。因此,“一碗汤的距离”,不止是物理距离,也是心理上亲密距离的生动比喻。

 

的确,父母为了尊重子女又不失牵挂,细心地安排出“一碗汤的距离”。然而,现实中,很多子女长大后不管是忙于生计,还是为了生活,抑或体现人生价值,让“一碗汤的距离”渐行渐远,,甚至天涯海角,让父母在渐渐老去的路上孤独行走。

 

或许有人说,努力工作,就是想让父母和自己以后过上更好的生活。就像作家毕淑敏在《孝心无价》一文中所说:“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,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,相信来日方长,相信水到渠成,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一天,可以从容尽孝。”

 

然而,父母还有多少时间等待我们?

 

 

 

曾有一个短视频戳中了无数人的内心。视频里演示,如果按人均75岁来计算,人生不过只有短短900个月,用一张A4纸,画一个30X30的表格,这里面,就是全部的生命时长了。假设父母现在平均年龄50岁,他们的人生大概占了所有表格的三分之二。如果子女与父母与天天见面,可以陪伴他们的时间大概占了所有表格的三分之一。可是,如果一个月只见两次面,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却连其中的一行格子都占不满。假如一年见一次面,只能拥有父母人生的一个小格子。事实上,子女能陪伴父母的时间,比我们想象中要少很多。

 

“你养我大,我陪你老”,正在成为写在书上的口号。如果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,就只能“空悲切”。“此生唯一能给的,只有陪伴。而且,就在当下,因为,人走,茶凉,缘灭,生命从不等候”(龙应台)。

 

“你吃好了吗?”老人盯着我,微微下陷的眼窝里,一双深褐色的眼眸,似乎诉说着岁月的沧桑。

 

“嗯,我吃好了。”

 

我们不约而同起身出了店铺。

 

夕阳西下,老人颤颤巍巍地消失在人群中。我依然伫立在晚风中,不停思索着:人生苦短,“一碗汤的距离”终究是美好的理想,也许很多人都无法实现;那么,“一勺汤”呢?

 

 

●作者简介●

 

彭宏清,滁州师范学校毕业。


哈尔滨哪家癫痫医院较正规
治疗癫痫医院的排行榜
治疗癫痫好的医院在哪